12家跨国车企财报背后:“疯狂吸金”超1万亿!中国汽车何以自得?

当中国汽车业还在为3000万辆年产销“高歌”、为“弯道超车”沾沾自喜之际,随着跨国汽车巨头羡煞众人的业绩陆续出炉,人们恍然发现,中国汽车远没有到为了一些小成绩,而洋洋自得的地步!


2023年,摆脱“口罩”困扰后,全球经济逐渐复苏:美国经济回暖,日本找回“失去的30年”,中国依旧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在如此大环境下,全球汽车产业也终于摆脱市场需求下降、生产中断、零部件供应短缺等窘境,去年世界汽车产销重返9000万辆水平。

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中国汽车产销更是首次突破3000万辆大关,约占全球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这的确值得中国汽车业短暂骄傲。

值得注意的是,2024中国农历新年前后,全球跨国车企陆续发布2023年业绩报告,或是2023财年前三季度业绩。

总体来看,这些跨国汽车公司全球市场盈利能力之强,对比《汽车K线》统计的16家中国上市车企剧透2023年经营情况,可谓“遥遥领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中国汽车上市公司和中国汽车业而言,真的到了能够洋洋自得的时候吗?跨国车企令人羡慕的业绩背后,哪些值得中国汽车借鉴学习?

不完全统计:跨国汽车巨头净利润竟已破1万亿!

《汽车K线》统计的12家主要跨国汽车公司(集团)或联盟,2023年销量与营收基本上实现同比增长。

净利润方面,仅有大众汽车集团、三菱汽车与宝马集团3家净利润同比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其余9家均实现同比增长,但它们赚钱能力依旧令人眼红。

其中,福特汽车更是实现同比319.43%的上涨,达到43.4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12.9亿元),成功扭亏为盈。

与福特汽车并称为美国汽车业三巨头的通用汽车和Stellantis北美公司,即便在去年经历了一次长达6周的汽车工人大罢工,但这一年仍旧赚得盆满钵满。

通用汽车作为美国最大汽车集团,2023年销量为618.6万辆,同比增长4.2%,帮助其实现营收近10%的同比增长;净利润虽然仅微增1.94%,但也高达101.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29.1亿元)。

「图片来源:通用汽车官网」

美国汽车业“新晋王者”特斯拉去年净利润接近1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79.4亿元),成为全球最赚钱的造车新势力

旗下品牌遍及美国和欧洲的Stellantis集团,净利润同比增长11%,达到18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441.7亿元),甚至可能超过了欧洲汽车巨头——大众汽车集团。

大众汽车集团年销量同比增长12%,以924万辆的成绩继续排名全球第二。

「图片来源:大众集团官网」

虽然大众集团未发布2023年报,但根据其2023年三季报公布财务数据来看,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62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255.3亿元);同期营收已达到235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82万亿元),与2022全年营收仅相差441亿欧元,有希望超越其2022年业绩表现。

梅赛德斯-奔驰和宝马集团这对德国豪华车老对手,2023年分别卖出249.2万辆和255.5万辆汽车,同比均有上涨。

不过考虑到奔驰集团销量数据包含商用车,所以宝马在销量层面表现更好。

2月22日,奔驰集团发布2023年财报显示,集团净利润高达145.3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132.6亿元),意味着奔驰单车净利润超过4万元。

「图片来源: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官网」

不过,受此前加速向纯电动转型的奔驰受到电动汽车需求降温的影响,净利润同比微降1.9%。在中国市场营收同样出现同比下滑7.5%,但这不妨碍奔驰依然非常赚钱。

雷诺在几经沉浮之后,选择抱团取暖,组成雷诺-日产-三菱联盟。不过,该联盟在财务方面依旧独立核算。

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每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为日本企业完整财年。故笔者将近期日本车企陆续发布的23/24财年第三季度报告与22/23财年第四季度(2023年1月至3月)数据相加,获得2023自然年财务数据,以便于对比。

三菱汽车已在去年退出中国市场,日产汽车在华销量也严重下滑。但两家去年全球范围分别为:日产净赚4322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07亿元)和三菱1407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7.4亿元)。

已退出中国市场超5年的铃木汽车,年销量依旧可以排到全球第9;全年净利润为2358.1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13亿元)。

这几家在中国混不下去或是混得不好的日系车企,在全球范围盈利能力依旧很强。

1123.3万辆的成绩问鼎2023年全球车企销量冠军的丰田汽车,全年净利润高达4.76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283.8亿元),盈利水平在全球车企中,遥遥领先。

平心而论,中国所有汽车公司净利润加起来,恐怕也很难达到该水平。

来自韩国的现代汽车集团,以730.4万辆的年销售成绩,连续两年排名全球第三位。据其2023年财报披露,全年净利润为12.3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661.5亿元),同比增长达53.7%

上述跨国汽车公司,吸金能力非同一般。如果将他们的净利润相加,足以突破1万亿人民币(约为10666.2亿元)

跨国车企之所以能够拥有如此强大的盈利能力,得益深挖全球市场,实现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本地化

遍及全球的生产与销售网络,拉动销量提升的同时,降本增效作用明显。加上生产、销售已形成规模效应,成为实现成本控制的重要基础。

另一方面,跨国车企并非无节制的扩张,它们也在因时、因势而动。时有发生的海外工厂转让、裁员,证明它们在随时根据市场变化快速进行收缩转型。

特别要注意的是,在中国汽车市场新能源快速转型的阶段,大多数跨国车企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态度相对审慎,并未激进扑向纯电动,而是更倾向于混合动力或者氢燃料等多种其他能源形式,并依旧死守利润增长基盘——燃油车市场。

因此,在产品研发、采购、工厂升级改造等方面,付出的成本占比相对于中国车企,更有优势。

在以上种种因素综合作用下,跨国车企纵使在华市场份额受到来自中国品牌的不断挤压,甚至被迫选择退出中国市场,但依旧能保持全球范围的超强盈利能力。

锣鼓喧天之中,中国车企何处寻利?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汽车产业营收突破10万亿元。中国汽车业是在一片“锣鼓喧天”之中,结束2023

可翻看春节前16家整车制造上市公司发布的2023年业绩预告却让人难言乐观,预计实现盈利的仅有9家,另外7家预计将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

具体情况,《汽车K线》已在文章《盈亏之间,高下立判!16家汽车上市公司2023业绩预告简析 | K·财报》进行了详细解读,这里就不再过多赘述。

将中国汽车上市公司业绩与跨国巨头们对比不难发现,在销售层面,除比亚迪年销302万的水平足以跻身全球TOP 10外,其他中国自主品牌尚需努力。

如果再看财务层面,比亚迪预计的290亿~310亿人民币的归母净利润水平,已经是中国车企“天花板”,至于其余15家中国整车制造企业只有“仰望”的份。

该情况似乎与2023年中国汽车市场火热不成正比,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赛力斯。

回看2023资本市场,华为概念持续火热,最为受益的无疑是赛力斯。

因问界品牌热度持续走高,赛力斯股价2023全年大涨逾90%,市值一度突破1000亿元,但归母净利润却预计亏损21亿~27亿元

当然,开发新车型大幅增加研发费用,导致一定时间内出现亏损,这一点倒是无需过多质疑。

可中国车企之间拼配置、拼续航、拼价格,为了在越来越“内卷”的中国车市站稳脚跟,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以至于“亏损”成为了相当一部分中国汽车业上市公司在2023年的关键词,中国车企似乎普遍性陷入盈利困局。

不应该忽略的是,一家商业企业,应该是以盈利为目的。

短时间内,通过降价、促销等手段牺牲一部分利润,保证一定的市场份额,保持品牌影响力,是能够被人所接受的。

然而,各家车企间持续的“价格战”,导致利润“蒸发”,甚至不少车企连年亏损,这显然并不利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没有利润,何以保证研发高投入?何以保证产品质量、售后服务?

为寻求破局,不少中国车企选择“走出去”,向海外市场寻求高利润。

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491万辆,超越日本,位居全球第一。

但中国车企不应仅局限于将产品卖到海外,更应该如跨国车企那样扎根海外。

目前,比亚迪、长城汽车、奇瑞汽车作为中国车企布局海外市场的“先行者”,已在泰国、巴西、俄罗斯等国建厂实现本地化生产。北汽集团等传统大型汽车集团也已将海外建厂写入日程。

虽然在走向海外的过程中,某些客观因素也确实对中国车企造成影响。

例如长城汽车2023年的净利润下滑15.22%,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到了汇率问题的影响。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随着汇率变化,现阶段人民币贬值,虽然令汇率收益降低,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汽车、电子产品等高端工业品的出口增长。

另外,对于持续快速新能源转型的中国车企,一大利好就是国际市场碳酸锂价格的持续走低。这对于2024年采购成本的控制起到积极影响。

中国车企想要做大做强,强大的研发能力是其中的关键。从中国车企的财报当中我们能够看到,持续的研发投入对企业利润产生的巨大影响。而研发能力的提升又需要依靠强大的盈利能力作为支撑。

这看似相互矛盾的问题,正是当前中国车企陷入盈利困局的根本。如何谋得研发与利润之间的平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中国车企需要渊思寂虑。

Views of AutosKline

跨国车企将重资攥在手中,中国车企是否应该思考“价格战”要打到何时?在比较谁更“卷”的同时,如何“卷”得适度?

“价格战”演变为“消耗战”的时候,消耗的不仅是车企的利润,也是车企的“生命力”。

比起“玩资本”、“玩概念”,脚踏实地,让企业和整个中国汽车产业保持在健康、良性发展的道路上,才是打造百年车企的不二途径。

毕竟,汽车不同于其他消费品,它关系到消费者的使用体验,更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全。

就像一些车企在产品宣传中提到的那样,车是家的延伸,车被赋予了更多的情感价值。

因此,汽车上市公司需要有适当的利润,方能行稳致远!

文字为【汽车K线】原创,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号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同时,文章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股市风险大,投资需谨慎!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暂无相关文章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