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的快速发展,当今社会正跑步迈入“万物互联”的发展新时代。
“过去30年,我们通过移动技术连接了世界上的所有人;未来30年,我们将可以通过无线技术进一步把所有人与万物都智能地连接起来。”近日,高通中国区董事长孟樸在接受盖世汽车CEO周晓莺采访如是说。
基于在移动连接、智能计算以及终端侧AI等前沿领域沉淀的技术优势,高通正在推动这样的变革在各行各业发生。
在汽车行业,围绕打造“车轮上的联网计算机”这一全新发展目标,高通几乎布局了下一代智能网联汽车所需的全部技术,包括智能连接、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以及车对云业务等,统称“骁龙数字底盘”解决方案。据此前公布的数据,目前“骁龙数字底盘”已赋能全球超过2.5亿辆汽车,其汽车业务订单总估值在去年就超过了300亿美元。
“而在2019年的时候,这一规模还不足百亿。这充分表明大家对于智能网联技术上车需求正越来越大,高通服务的汽车行业客户范围也越来越大。”孟樸表示。
比如在智能座舱领域,高通第三代智能座舱平台骁龙8155高性能车规级芯片自2019年正式推出,迄今已先后搭载于近百款车型。其第四代座舱芯片骁龙 8295,目前也已斩获奔驰新E级、极越01、极氪001 FR等车型定点,即将正式量产。
而在智能驾驶领域,高通亦推出了丰富的ADAS及自动驾驶产品组合,包括可扩展的Snapdragon Ride SoC、集成式自动驾驶软件栈和开发平台、工具等,并先后与宝马、大众、大陆集团、法雷奥、毫末智行、均联智行、畅行智驾等众多国内外产业链企业达成了深度合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Snapdragon Ride 视觉系统,该系统同时集成了高通Snapdragon Ride SoC和Arriver的开放、可扩展、模块化视觉感知软件栈,可以从多维度助力增强对车辆周围环境的感知,支持从ADAS到高阶自动驾驶不同级别功能的实现。2022年4月,高通完成从SSW Partners收购Arriver业务,正式从过去聚焦于硬件迈向软硬一体的“系统作战”发展新阶段。
“因为不管智能手机还是智能汽车,实际上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软硬件深度协同配合,由硬件提供基本的算力,好的软件提供丰富的应用,把硬件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孟樸表示。
而在此基础上,孟樸认为要想支撑上述解决方案真正在各个不同的场景应用落地,最终还离不开一个完善的生态,这也是高通一直以来努力构建生态圈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当前智能网联汽车以及人工智能的爆发式发展,还给高通带来了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伴随着国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会否给高通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详细内容请见视频。
以下是访谈实录:
智能世界,没有连接是不可能实现的
周晓莺:之前我看过高通有一个Slogan叫“智相联、万物生”,能不能请您给我们描绘一下5G+AI这个时代真正到来的时候,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孟樸: 从5G作为连接技术,加上智能这些因素来看的话,我们确实进入了一个新的生活时代。高通公司是从移动通信领域开始的,过去30年我们一直说“我们用移动技术连接了世界上所有的人”,全球应该有70多亿、80亿人,手机也差不多这个数,所有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已经被移动通信连接起来了。
5G作为一个新的技术、一个新的连接平台,目前可以看到的趋势是,今后30年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无线技术把世界上的人与万物全部都智能地连接起来。因为现在不管是智能手机,还是车里面的智能座舱、辅助自动驾驶,这些都跟智能有关系,特别是最近半年特别火的生成式AI。
基于这些,我觉得通过无线的连接技术,还有高算力、高能效的计算平台,很多我们以前没有经历过的用户体验,或者改变我们生活工作方式的时代都到来了。
周晓莺:就是真正的万物互联,数字化的生存。
孟樸:是的。不管大家讲互联网,还是移动通信,对连接都已经形成了认知。而且我们认为,所有大家谈到的智能世界,没有连接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我们强调“智相联”,把万物智能地连接起来,万物就都有了生气。
周晓莺:现在人工智能正迎来新一波浪潮,这对芯片产业有何影响?高通是否有相关的布局?
孟樸:人工智能这几年发展特别快,我自己在外面做会议演讲的时候,原来提的比较多的是:5G+AI赋能千行百业,就是5G提供一个通用的连接平台,“人工智能”代表智能的一个集合体,在千行百业里面进行赋能。
在过去这半年多的时间里,生成式AI进步非常快,能够做很多事情。在这个领域里面我们目前看到的是,端侧的人工智能非常重要,并且真正好用的人工智能一定需要端跟云里面的人工智能搭配起来。
我相信到明年上半年,可以看到很多终端产品,不论是智能手机的旗舰机,还是一些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会出现一些生成式AI相关的应用,这点我还是蛮有信心的。
至于端侧的AI为什么非常重要,我觉得有两个原因:第一,对于很多个人的数据信息,大家不希望放到云上被用于训练和学习,那么终端侧AI对个人的隐私保护非常友好。第二,这些智能终端是跟你在一起的,它里面有很多传感器,可以对你的状态信息进行实时感知,而云端的生成式AI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换言之,对于人工智能的一些即时性需求,在终端侧可以更好地得到满足。
周晓莺:原来我们经常讲芯片里面有一个摩尔定律,现在智能汽车也开始呈现比较明显的消费电子化趋势,您觉得摩尔定律会适配到汽车这个产业吗?
孟樸:汽车行业跟传统的消费电子行业不太一样,它历史比较长,移动通信才三十几年的历史,汽车大概有一百三十几年的历史,所以有它不一样的要求。
您刚才讲的骁龙8155实际上是我们的第三代智能座舱解决方案,这款产品当初推出来的时候,制程工艺与当时智能手机的SoC相比并不是同步的。直到我们推出第四代产品骁龙8295,才跟当年设计的旗舰手机芯片的处理节点实现了同步。
所以我觉得汽车也会经历这个过程,就是对新技术的认知和处理方法,会与消费电子相互趋近,包括在迭代节奏上。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哪些仍需要遵循传统车规电子产品的要求,哪些可以朝消费电子产品看齐,需要后面进一步探讨。
我蛮喜欢跟中国的造车新势力聊这些方向,大家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并且从To C业务来讲,很多新能源车企会把汽车设计成一个新的生活空间,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其实会加速汽车行业对新技术的拥抱和采用。在美国就很简单,不管车多贵多便宜,基本上就解决一个问题——出行,相应地应用范围就会窄很多。
周晓莺:确实是,我们现在看中国新一代汽车的发布,周期基本上可以缩短到18个月,比原来要快很多,那可能在中间大家还是要去找一个平衡点,因为车跟完全的消费品差异还是蛮大的,所以一要有安全,要有舒适,双方的供应链也要相互匹配。
孟樸:对的。
系统化作战,驱动智能汽车发展
周晓莺:在汽车行业,前几年因为缺芯,芯片被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对于高通来讲,带来的机遇是不是非常大?会不会带来一些新的增长曲线?
孟樸:从高通公司来讲,我们在汽车行业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早年通用汽车在车里面做广域网连接的时候,高通就开始为车厂提供连接解决方案,到现在已经深耕了好多年。
基于这么多年的发展,以前大家觉得芯片是一件很小的事,芯片供应商都是Tier2,很多车厂如果不是管技术的领导,可能都不知道汽车里面还需要芯片。这两年因为各种因素,汽车行业对芯片的关注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对于我们来讲,也意味着更多的机会。
实际上不管是智能连接还是智能座舱,国外谈论都比国内早,所以在海外高通很早就开始和通用、宝马、大众等整车厂接触。但中国市场过去几年在智驾革命和能源革命的双重冲击下,诞生了很多有互联网、智能终端背景的造车新势力,他们对智能连接或者智能无线计算的感知比较强,我们非常有幸能够和中国的汽车产业一起迎接这次新技术革命。
周晓莺:而且这次变革的速度特别快。
孟樸:对的,因为在传统汽油车时代,大家做新车规划的时候,可能就是今年增加一两款有智能网联功能的车,明年再增加几款。但对于新能源车企来说,从他们创立的第一天开始,智能网联就是必备功能了。
在过去两年里面,我们大概支持了40多个中国品牌发布了100多款车,都使用了骁龙数字底盘解决方案,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新能源车。可以看到,只要是从事新能源车的厂家,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拥抱程度明显更激进一些。
周晓莺:对,就像刚刚和您分享的,去4S店我都很吃惊,终端用户竟然会问这个座舱芯片是不是骁龙8155,我觉得是蛮颠覆认知的一件事情,因为芯片要在C端用户里面形成品牌认知并不容易。
孟樸:是的,我觉得有几个方面,一个就是高通在传统的智能手机市场运作骁龙品牌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我们在中国有一个很大的骁龙粉丝群体,在很多年轻人的认知里,骁龙已经跟智能手机、智能终端是相连的。基于这样一个背景,当我们进入汽车行业做智能座舱的时候就比较顺利。
另外一点,现在市场上可以提供智能座舱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有很多,大家就会横向对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骁龙8155逐渐成为了很多智能网联车的上车“必备品”,消费者潜意识里也会觉得,没有装配骁龙8155会有点欠缺。
周晓莺:孟总能不能系统地给我们介绍一下高通在整个汽车上的产品布局和战略思考。
孟樸:首先,伴随着智能化、网联化还有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我们非常看好汽车产业。其次从高通公司本身来讲,我们的核心技术主要在移动连接和移动计算领域,所以对于外界经常说的“智能网联汽车是架在四个轮子上的智能手机”,我们觉得真的是这样。
高通很早就开始跟汽车行业接触,不管是欧美厂商,还是中国厂商。这两年我们主推的解决方案统称骁龙数字底盘,主要关注四大业务板块:第一,智能连接,包括像传统的T-BOX,蓝牙和Wi-Fi这样的无线连接,以及车路协同C-V2X;第二,智能座舱,重点聚焦怎么为驾乘人员提供更好的舒适感,以及安全性;第三,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我们觉得自动驾驶是一个远期目标,中间会经过很多不同阶段的辅助驾驶,因此围绕Snapdragon Ride平台,我们可以提供不同级别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第四,车对云,当汽车变成了移动的智能终端,必然需要与云端连接,比如车里面的OTA升级,以及各种信息娱乐服务,都要跟云连接。
周晓莺:高通曾经公布过一个数据,汽车业务订单总估值超过了300亿美金,这大概是一个什么概念?
孟樸:这是根据我们车厂客户或一级供应商的业务发展情况,做的一个预测。比如整车厂一款车通常要卖四年,这四年里面有多少辆车会采用我们的解决方案,基于此进行的估算。
您刚才讲的300亿美金,是我们去年9月份发布的,而在2019年的时候,这一规模大概只有65亿美金,可以看出来这几年我们成长还是非常快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大家对智能网联上车的需求越来越大,高通在汽车行业的服务范围也越来越大。
周晓莺:刚刚您提到的骁龙数字底盘几大业务板块,每个板块的侧重性和推进节拍是一样的吗?
孟樸:每个厂家都不太一样,目前来看无线连接的量最大,全球在路上跑的大概有2亿多辆车采用了高通的无线连接解决方案。
其次是智能座舱,这几年增长也比较快。过去两年虽然有疫情的影响,我们仍然支持了40多个中国品牌发布了100多款搭载有骁龙数字底盘解决方案的新车。而在海外,像美国的通用,欧洲的宝马、大众、奔驰,也基本都采用了高通的解决方案。
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是我们新进入的一个领域,目前也在全力推进与国内外车企的合作,像宝马和大众都有宣布会采用高通的Snapdragon Ride解决方案。在该领域,除了自主研发,过去两三年我们也收购了几家企业。
周晓莺:我们看到高通在车里面,除了从横向延伸不同的品类,纵向能力上其实也在不断加强,比如对软件、对生态的布局,这方面是怎么考虑的,算是系统作战吗?
孟樸:是系统化的,刚才讲的不管消费电子、智能手机还是汽车的智能网联,实际上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软硬件配合,硬件提供基本的算力,好的软件支撑产品应用,把硬件的性能充分发挥出来。在这之上还需要有生态系统,将这些解决方案最终变成应用于各种场景的产品。我们也不是完全靠自己来搭建这个生态系统,而是会跟很多产业链公司协同合作,一起来推动产业向前发展。
竞争亦是机会,看好中国汽车行业发展
周晓莺:不管是智能座舱还是智能驾驶赛道,当下竞争都非常激烈,特别是本土玩家很多比较激进,高通会有压力吗?
孟樸:任何厂家做过消费电子还能存活下来的,竞争性肯定都会更强一些。我倒觉得现在是机会更多。从市场竞争角度来讲,我见过比这更残酷的竞争,差不多十五年前,当时几乎全世界所有上市的半导体公司都在做3G芯片,但最后真正做下来的并不多。
所以现在竞争者多,我反而觉得是一件好事,因为恰恰证明了这是一个好的赛道。相反如果只有自己一家在做,可能说明别人都不看好这件事。
周晓莺:我翻译一下孟总的话,就是高通是穿越过周期,在血战中生存下来的公司。
孟樸:我特别相信中国合作伙伴的能力,2010年的时候,全球排名前十的手机生产厂家里只有一家是中国的,现在差不多有7到8家是中国厂家,这些都是高通的客户。我们一直非常看好中国的智能移动产业链,不管是智能手机还是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只要需要无线连接、移动计算,我们都有很好的机会。
周晓莺:怎么能够持续保持优势呢?
孟樸:竞争多,客户不断有新的需求,同行也在不断地激励你。
周晓莺:所以高通每年在研发上面的投入应该非常巨大?
孟樸:我们每年营收的20%都投入到了研发上面,所以高通公司一直是一个非常注重创新的企业。
周晓莺:然后我们看今年汽车行业价格战非常激烈,它反过来对供应链的要求比原来要高很多,包括对极致性价比的要求,高通有没有感受到这种压力?
孟樸:我觉得所有的厂商,不管各种各样的压力,我们肯定能感受到。回到我们作为供应商,特别是技术创新者来讲,最重要的还是要能够提供价值,使得客户采用你的产品,帮助他们赢得市场。
产品一方面价格很重要,另一方面产品本身带来的价值对于厂商也很重要,毕竟只有采用了好的产品,赢得市场的时候,对他们来说才是有收获的。如果只是考虑每个部件的成本,而不是综合价值的话,如果打不赢这场仗,可能问题会更多。
当然我们也看到,现在智能网联汽车才刚刚起来,半导体在整车成本架构里面还不是最主要的,很多厂商可能选择了一款芯片,然后所有的车型都按照这个走。不过好的现象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不同级别的车型对于像智能驾驶这些功能的需求都不太一样,我们基于在消费电子领域的经验,可以灵活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按照高中低端进行不同的产品搭配。这样长远来讲,我觉得我们为车厂或者一级供应商带来的价值会更大。
周晓莺:在中国市场,大家经常讲“中国速度”。中国车企对于生态链上的企业,其实既要求速度也要交付质量,同时对服务的弹性要求也非常强,高通公司作为一家外资公司怎么能够适配这种要求?
孟樸:我觉得有三点,第一,从企业对服务的客户来讲,要充分理解刚才讲的“中国速度”,而我们在之前服务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过程中,已经有过深刻的体验。
第二,光理解了不行,一定要落实到行动上,所以我们在中国一直有一个非常大的客户支持团队,保证能够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跟上客户速度。并且不仅仅是中国,我们在全球不同的地方都有可以提供技术支持的工程师,这样一个地方下班了,其他的团队还可以接着做。2020年疫情刚刚发生的时候,我们就是通过线上的高效协同,在疫情好转的几个月里支持中国终端厂家发布了十几款旗舰手机。
第三,还是回到一个技术公司,特别是像高通这样作为一个跨国企业,大家现在有一个比较时髦的词叫Glocal,就是既要Global也要Local,通过全球的技术、全球的视野服务本地企业。
这几点过去在智能手机行业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印证,我相信借助以前的成功经验和案例,以及客户对我们的信心,我们能够继续服务支持好中国的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
周晓莺:现在中国的汽车出口已经是全球第一了,大家对远征海外市场的热情还在持续高涨,这方面高通是否也可以给相关的企业提供一些支持?
孟樸:高通在20年前和中国手机产业合作的时候,就说一定要面向全球市场,因为全球市场一定大于单一市场,而且这对于产品的需求、中国企业的成长都非常重要。
我们20年前提的口号是,和中国厂家一起,支持他们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走出去”就是一定要走到海外市场去,“走进去”就是要走进欧美主流市场,因为当时最好的市场还是在主流市场。“走上去”的意思是,中国的产品不能说只是便宜、量大,还要做高端产品。
过去几年我们跟汽车行业沟通的时候,也跟大家一起互相勉励、互相支持,包括提供一些建议,比如大家的产品如果要考虑出口,要选用哪些技术。
周晓莺:现在其实整个外部环境比原来复杂很多,然后整个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您往后看三年,对于高通中国的发展有何期待?对汽车产业又有什么样的期待?
孟樸:从高通公司来讲,过去20年我们一直是和中国移动通信产业共同发展,从中我们看到,只要是对无线连接、移动计算有需求的产业,无论是汽车还是传统的智能手机市场,我们相信中国市场都会继续成长,我们也有信心和中国的移动终端产业一起进步,更好地合作共赢。
我们也非常看好中国汽车行业,不论是在利用能源革命,采用新能源、各种清洁能源技术上,还是在采用智能网联技术上,都能够引领这方面的很多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