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诚意,发布会场外区域的问界M5智驾版,也是个很好的例证。在此次发布会上,问界M5智驾版为感恩新老用户,发布了——M5智驾版尝鲜用户可享 15000 元 HUAWEI ADS 2.0城区智驾领航 NCA 抵扣权益!
众所周知,问界M5自上市以来,这款高可靠的智能化高性能SUV,获得了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可靠、智慧、性能”的特征深得用户认可。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问界M5的定位还是卖点,都离不开一个关键词——可靠。那么,问界M5智驾版的可靠性究竟体现在哪里?下面我们就结合日常的驾驶场景为您揭秘。
HUAWEI ADS 2.0,关键时刻可以救命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新能源汽车的智能辅助驾驶,已经不再是有没有、好不好用的问题了,而是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可靠不可靠才是重点。毕竟没有智能辅助驾驶功能,我们只能通过驾驶经验来规避驾驶风险,而有了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在关键时刻是否可以协助我们提前预判并规避风险成为焦点。相信这也是搭载HUAWEI ADS 2.0的问界M5智驾版的主动安全受到消费者和业内广泛关注的重要原因。
很多驾驶员都应该有遇到前方有车辆或障碍物阻挡视线时,突然蹿出行人而作出紧急避让的经历,每次遇到这样的场景我们都会心有余悸,即便再有经验的驾驶员,视野盲区“鬼探头”都是最棘手的驾驶状况之一,因为一场交通事故的发生就在毫厘之间。
问界M5智驾版配备了1个顶置激光雷达、3个毫米波雷达、11个侧向与前后向视觉感知高清摄像头组,以及12个超声波雷达组成的融合感知系统,最远探测距离达到了200米左右,水平探测角度更是达到了120度,预判的前瞻性能和视觉广度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能有效识别“鬼探头”并紧急刹停,从而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目前该车在部分场景中,最高识别刹停速度达到了60km/h。
除了令人防不胜防的“鬼探头”,还有一种情形,就是即便车辆的灯光再先进,夜晚前方障碍物的识别和判断都是驾驶员的痛点,这也是夜晚开车比白天更累的重要原因,一不小心走了神,就容易发生交通事故。问界M5智驾版的这套“激光雷达+视觉感知”融合的解决方案,在各种天气和光线条件下,都能从容应对,实现近乎全天候的高阶智能驾驶。
另外,夜间驾驶时,如果前方车辆突然掉落包裹,或者山路上突然出现落石,这绝对不是一句“保持安全距离”就可以规避的。问界M5智驾版能提供更可靠、更快捷的感知和定位能力,可以精准识别车辆、行人、标识标线、对路面异物大小的感知能力,达到了惊人的30cm×30cm,这个大小甚至还没有一个装满物品的双肩包大,系统可以精准识别并紧急刹停,这也是问界M5智驾版可靠性的例证之一。
不仅如此,HUAWEI ADS 2.0还有大车避让、主动避让占道车辆,暗光场景应对等众多的应用场景,就不一一列举了。总的一句话就是,关键时刻HUAWEI ADS 2.0强大的能力真的可以救命。它的问世,绝对是科技进步为行车安全赋能的重要表现。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问界M5在主动安全方面还有两个重要指标:四驱版100-0km/h空载刹车距离仅为35.3m,作为一款高可靠的智能化高性能SUV,这个刹车距离可以说同样是“天花板”级别;而它的麋鹿测试成绩则为75km/h,不要说是SUV了,这个样的指标就算是很多轿车都达不到。
离开“安全”,根本谈不上“可靠”
我们都有一个共识,就是造车的前提是安全,离开安全去谈豪华、谈智能化、谈可靠都是无稽之谈。而我们所说的安全,其实更多的是汽车的被动安全,包括车身强度、座舱安全,新能源车还必须加上电池安全。
车身的安全,在发生事故的瞬间是被动防护的第一道屏障,车身的开发标准、结构、高强度钢材的比例等等是最关键指标。问界M5智驾版从研发设计之初就是基于高标准的碰撞设计去的,笼式安全车身结构拥有合理的车身力学结构,在发生撞击时,能确保碰撞力按照设计结构传递和分散,最大限度地保障驾驶舱的安全,确保驾乘人员的生存空间。
另外,问界M5智驾版车身高强度钢占比超60%,而且,还将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等高端制造业的热成型钢,应用到了车辆的关键部分,占比高达19%,这些曾应用到火箭发动机壳体和飞机起落架的热成型钢的使用,大大提升了车身的抗拉强度,再加上笼式安全车身,确保了整车的被动安全性能,使其扭转刚度达到特斯拉Model Y的1.5倍。即使在极端状态下,也能有效保障车辆的安全,发生事故后车门能正常开启,驾乘人员则可安全离开危险区域。
电池安全是新能源汽车绕不开的话题,更是消费者最为关心的安全问题。问界M5智驾版的电池包通过了150+项严苛的测试,更有5层电芯包覆,3重热安全设计,5重结构安全设计,覆盖安全、寿命、存储等使用场景。电芯采用了热稳定性极高的正极材料及隔膜防火涂层技术。通过内置的多种传感器,利用全维度BMS策略管理,实现全程车端智慧监控,5秒钟内高温报警,有效保障驾乘人员的安全。
这还不算完,华为“端+云+AI”的协同赋能,提供7×24h电池健康实时检测服务,实现电池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监测,不放过任何涉及电池安全的“蛛丝马迹”。